“一带一路”北京国际峰会之后,中国自去年5月全面推行营改增试点,尤其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业务全面纳入征收增值税范围,被认为在国际上具开创性意义。与此同时,中国官方表态称,财税改革正加快推进,并成效显著。但社会各界对相关说法为何却有多种疑虑?
如果以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起点看,对于此轮财税体制改革,一般是这么认为的:预算改革基本完成,税收制度方面改革走了一半,而中央地方财政体制改革才刚起步。若就税制改革本身而言,现在也很难说它走完80%。相对于2013年所提出的税改主要任务和目标,现在应是走了一半左右。当下社会和官方在税制进步上看法不一,折射了很多深层次问题。简单而论,整个财政税收体制改革,目前正处于从“管理”到“治理”转变的门槛上,一脚迈出,另一脚还在后面。此时大家的感受可能比较分裂,有人往后看,有人往前看,方向不同,观感自然不同。
至于税负问题,自去年到今年讨论已有很多,我们对此也有多方面研究。到底税重不重,为何百姓和企业感觉税重,而依一些官方对外解释好像又觉税不重?情况其实已比较清楚,关键在税制结构问题。现在税制结构主要以间接税为主,这会让企业感觉承担了很多样税负,感觉自己是主要负税人,加上现在经济下行,形势不好,企业“税痛”感比较强烈。
对于税收,这里有三句话: 第一,税收是必要之恶。在当前社会各方呼吁减税、抱怨税重之时,特别需要指出,不能把税收“妖魔化”。只要人类结成社会、结成组织,在运作,在发展,就一定需要税收。当然不同时期,税收的形态不尽相同。
第二,税收总量减无可减。中国税负总量并无社会所想象之重。现有数据表明,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以税收计算之宏观税负,大约是18%-19%。无论和发达或发展中国家相比,这个水平都不高。所以,税收的问题不在总量上。社会质疑的,其实主要是在税收之外的非税、政府性基金,还有国有资本经营利润、社保缴费,包括现在备受关注之住房公积金,以及一些尚未付诸公众讨论如铸币税等等,所有这些加总起来,社会的负担就比较重。这是因为中国政府收入的形式比较多样,但这些不全是税收,很多是税外负担。另外,税外负担在运作过程当中,确实有不够规范、不够透明,受约束力不够强等问题,加剧了社会“痛感”。
第三,税收的要害在税制结构。现今,中国税制主要以间接税为主、直接税为辅。这一税制结构的基本特点是,主要对产品或服务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征税。说直接点,企业只要开门做生意,不管有无赚钱,只要卖出商品或服务,其税收责任立即产生。这一税制导致企业感觉自己税负特别重。而企业在纳税过程中,按照什么比例缴税、计算基数是什么,哪些可扣,哪些不可扣,相关税收规定是什么,又涉及到一大套税收运作过程中税收实务、税收政策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增大了纳税人的心理压力、经营压力,以及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
企业真正承担的税负其实主要是企业所得税,这是由企业实实在在负担,名义税率是25%。但围绕企业所得税有大量的优惠减免,有中小企业减免、创新型企业减免,以及所谓园区内减免,等等。七减八减下来以后,企业承担的所得税实际税负远远低于25%这个水平。至于占大头的流转税,包括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费、基金、社保等流转性质的费,企业都加入到价格当中转嫁出去了。当然企业有的转出去,有的没转出去,有的时候多转一点,有的时候少转一点,确实根据经营环境情况有变化。但如果稍微抽象一点来看,间接税必定要加入价格中,通过产品销售再收回来,这就是复杂的税收转嫁过程。因此,真正承担这些税收的是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者,就是你、我、他这类普通消费者。只要我们去购买商品和服务,价格当中有一部分就是税收,百姓才是税收的承担者,是真正的负税人。就流转税而言,企业是纳税人,但不是负税人。
这些道理其实企业也很明白。但目前税制结构下,90%的税收由企业到税务机关去缴纳,不是由消费者个体到税务局去缴纳。我曾经做过测算,企业真正承担的税负不到40%。
因此,在国家现有的政策之下,对于企业承担的税务,是在不断的改革中,让更多的企业减轻负担。如果中小型企业在公司成立初期,对于税务的知识,了解不多的情况下,建议找专业的财务代理公司负责公司的账目审计等,珠海祝你成功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就是一家专门为珠海中小企业提供专业的财务代理,代理记账、公司注册、税务代理等等相关业务的,珠海工商注册公司、珠海财务代理公司。
|